AI人工智能与国际物流人的较量
江湖有句老话:风起云涌,站不住脚的都是纸老虎。这年头,AI人工智能杀疯了,码农点点鼠标,呼啦啦就堆出来个啥“智能物流助手”,号称能替代人工,自动揽件、智能分仓、云端派车、算法控关口,吹得跟天塌了都能撑伞似的。
可物流圈儿这帮老炮儿,真不买账。你一个AI,没吃过海关的闭门羹?没踩过黑灯瞎火的卡口?没看过客户半夜发疯吼“货呢”?你不懂什么叫“卡在清关环节,客户在微博上开麦”?更别提那种“系统显示签收,但人没见货”的惊悚现场了。
AI说:我有大数据、算力爆表、7x24不眨眼,客户问题一键响应,流程全链闭环。我还能自主学习,越干越聪明。
老货代冷笑一声,拍着操作台反问一句:“你会塞箱子么?”
AI沉默。
“你去走过南沙港凌晨四点的重柜堆场没有?你跟越南那边仓管吵过架没有?你知道什么叫‘大件货拆单寄、三票并一箱、收货人挂香港地址清菲律宾’吗?”
AI语塞。
讲真的,AI确实厉害,海量数据整得飞起,一张单证从揽件到签收能压缩一半时间。但它再怎么牛,也不过是“程序猿炼的妖”,脱不了设定的剧本,遇上突发情况就只能打报告。可老物流人,早习惯了“走货靠关系、清关看门道、卡司拖司机、丢件讲人情”。
那年春节前,一票临时走的生鲜,被AI系统判定“节后发更划算”。客户差点崩溃:那可是为客户准备的夜饭菜呀?
最后还是靠一个老江湖手动砍流程、调航班、私联机场值班经理,愣是拎着菜进了舱。
这仗怎么打?
明面上是AI和人较量,背地里是“算法打人情”、“模型斗江湖经验”。一个按规则走棋,一个靠老法师补锅。AI能做的,是标准化那一套,可偏偏国际物流,八成都是“非标操作”。
可别误会,这帮老货代不是排斥AI。他们嘴上骂AI不懂人情,手上早开了十几个AI工具组,啥OCR识别、图像验货、异常预警,一个没落下。他们清楚,AI不是对手,是新兵器;真要拼命的时候,刀是铁的,得人去挥。
江湖在变,人不变。AI是新江湖的一把刀,锋不锋利看谁在握。等那天AI真懂什么叫“货走哪不重要,走顺才值钱”,才有资格跟老江湖掰腕子。